2023年3月31日,中国香港。中证鹏元国际已确认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或该行)国际刻度外币长期主体评级(LTICR)为‘AA-’和短期主体评级(STICR)为‘A-1+’。评级展望为稳定。
中国银行的LTICR反映了我们认为若总部位于北京的中国银行有需要时中国政府向其提供特别支持的意愿极强。主要考量到中国银行的国家持股、不可取代的系统重要性,以及对政府在国内外政策执行上具有重要作用等特质。该评级比中证鹏元国际的中国主权评级(AA/稳定)低一个子级。
中国银行的LTICR同时包含了‘bbb+’的独立个体信用评分(SACP),主要反映了该行稳健的市场地位、业务多元化的良好盈利,以及稳定的损失吸收缓冲资本。评级也考量中国银行对信用较差行业的风险敞口和易受市场波动影响等方面的负面因素。
稳定的展望反映了我们认为中国银行仍将是中国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观点。因此,我们认为,中国政府在中国银行有需要时提供其所需支持的极强意愿将会持续。
如果由于中国的财政实力弱化导致主权评级被下调和/或中国政府支持中国银行的意愿减弱,我们将考虑下调该行的长期主体评级。支持意愿减弱可能表现在中国银行所有权出现重大变化或公共政策重要性发生转变。
如果中国主权评级被上调,和/或政府支持中国银行的意愿提高,我们将考虑上调中国银行的长期主体评级。
关键评级观点
正面因素
坚定的政府支持:我们预期若中国银行发生财务困难时,中国政府将展现极强的意愿支持该行。作为中国六家大型国有银行之一,中国银行的长期战略与公共政策目标蓝图大致一致。该行管理层阐明的发展方针侧重在支持中国政府扶持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以及推进经济复苏的关键举措等工作。
稳健的市场地位:中国银行的市场地位得益于该行就总资产和存款规模而言在全球及中国位居第四大商业银行的排位。中国银行拥有坚实且多元化的存款基础,其2021年末的国内存款市占率约为7.5%。该行的市场地位同时因其相对广泛的海外分支机构网络,具备了相比其他国内银行同业更大的多元性和商业能力来获取跨境业务。我们预测该行的海外盈利在2023至2024年将继续得益于外国经济体的加息。
在服务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客户的能力方面,中国银行与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在国内银行业中独树一帜。中国银行比主要国内竞争对手拥有更强大的海外市场规模和更广泛的国际服务网络。该行因肩负着促进经济增长和行业发展的政策性使命,在推动国际结算和跨境措施等业务项目受惠良多。同时该行也获得中国监管体系的流动性支持,在金融体系调动资金工作中发挥关键作用。
良好的盈利来源多元化:由于收入多元化减缓了利润压力和信贷成本增加的影响,中国银行的盈利能力将继续保持稳定。虽然近年来中国银行的平均净资产回报率和平均资产回报率呈现下滑态势,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在总营业收入中的占比稳定在约13-14%的水平,主要来自代理服务和结算业务的持续贡献。
从地域上看,中国银行的海外业务约占税前利润的21%,提供该行盈利组合的竞争优势。由于中国银行灵活配置孳息较高的资产类别,我们预计该行的净息差在2023至2024年将保持在1.7%至1.8%左右的水平。中国银行2021年的净息差为1.75%,相较于上一年下降10个基点,主要受到中国境内人民币贷款收益率不断下滑影响。
稳定的损失吸收资本缓冲:我们预测中国银行在未来12至18个月将维持稳定的资本状况,这是考量该行过往保持健康的损失吸收资本缓冲的长期记录。该行2021年末的资本水平良好,其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CET1)为11.3%,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3.3%,总资本充足率(CAR)为16.5%。
为加强稳定和控制系统风险,中国监管机构提出包括中国银行在内的系统重要性银行需满足附加资本和杠杆比率的要求。中国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与国际标准一致,对入选的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D-SIB)设置附加资本要求,以及最低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风险加权资产和杠杆比率敞口的最低要求,进一步增强其应对意外危机的资本实力。我们认为中国银行将动态调整其资产负债配比和在有需要时利用合格的工具补充资本缓冲。
负面因素
大量行业风险敞口:我们预计中国银行在未来12至18个月的不良贷款(NPL)比率将呈现温和上升,这是考量该行对部分行业大量敞口的不确定性,这些行业在疫情封控政策面临严峻经营挑战。虽然该行的整体的NPL比率从2020年底的1.46%降至2021年底的1.33%,但我们也注意到同时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关注类贷款(SML)迁移至NPL。
易受经济波动影响:作为中国主要的国有银行,中国银行肩负着支持经济增长和行业发展的使命,不免会与信用质量较差的对手方和借款人有业务往来。因此,中国银行将继续受到经济前景黯淡或复苏延迟所引起的波动的影响。全球形势不断恶化或国内经济持续低迷将损害其资产质量。
注:
1、 上述评级均为主动评级。
2、 本文译自英文版新闻稿。若有分歧,以英文版为准。
联系我们
主分析师
李铠仲
+852 3615 8340
kaichung.lee@cspi-ratings.com
分析师
陈科,PhD
+852 3615 8316
ke.chen@cspi-ratings.com
评审会主任
郭莹
+852 3615 8344
winnie.guo@cspi-ratings.com
媒体联系
media@cspi-ratings.com
评级服务联系
魏伦
+852 3615 8324
allen.wei@cspi-ratings.com
相关评审委员会召开日期:2023年3月20日
若欲获取进一步的信息,敬请访问www.cspi-ratings.com
相关的评级方法论
《全球银行评级方法论》(2019年8月16日)
《政府相关实体评级方法论》(2018年8月31日)
《评级符号和定义》(2018年5月7日)
免责声明
主动评级——不涉及发行人参与的评级——已披露的评级——未曾作修订
中证鹏元国际评级有限公司(“中证鹏元国际”、“鹏元”、“本公司”、“我们”、“我们的”)以既定的方法和符合评级过程的方式发布信用评级和报告。有关政策、程序和方法的更多资料,请参阅本公司网站www.cspi-ratings.com.本公司保留在不事先通知的情况下,自行决定修改、更改、删除以及在其网站上发布任何资料的权利。
所有信用评级和报告都适用于免责声明和限制。信用评级不是财务或投资建议,也不能被认为是购买、出售或持有任何证券的建议,并且不能针对/反映任何证券的市场价值。我们认为信用评级的使用方应受过专业培训,有能力独立评估投资和商业决策。
信用评级只针对信用风险。本公司将信用风险定义为被评级对象可能无法履行其到期的合同和/或财务义务的风险。信用评级不能被认为是特定违约概率的事实,也不能作为违约概率的预测指标。信用评级构成了本公司信用评审委员会的前瞻性意见,包括对未来事件的预测,而这些预测在定义上不能作为事实来验证。
为了评级过程的目的,公司会从我们认为可靠且准确的来源获得足够有质量的事实性资料。我们不会进行审计,也不会对评级过程中使用的任何资料进行尽职调查或第三方校验。公司查阅了被评级对象或其有联系人士的账目及其他相关公开文件。公司已经根据既定的过程对评级过程中所采用资料的质量进行审查,并且信纳所采用资料的质量。
本公司信用评级的使用方应参考本公司网站上公布的评级符号和定义。等级相同的信用评级可能不能完全反映风险程度上的所有细微差别,因为信用评级是信用风险的相对度量。
本公司不对以任何形式对其提供的任何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公司董事、股东、雇员、代表,均不对任何使用本公司发布的资料所造成的的损害、开支、费用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公司有权依据任何被本公司视为充分的理由,随时采取任何评级行动,并有权自行决定。信用评级的发布和跟踪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信息。
公司不会因其主动评级而获得酬金。被评级对象并未参与信用评级过程。已向被评级对象或其有联系人士披露主动评级,以及在作出上述披露后,信用评级结果在发布前并未曾作修订。
本公司保留其在公司网站、公司的社交媒体页面和授权第三方发布信用评级和报告的权利。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复制、转载、传播或篡改本公司发布的任何内容。
本公司的信用评级和报告并非给处在使用此信用评级和报告可能构成违法的管辖区内的任何人传播或使用。如有疑问,请咨询相关的监管机构或专业顾问,以确保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
由于本公司信用评级和报告产生或与其相关的任何争议,本公司有权自行决定与争议解决相关的所有事宜,包括但不限于免责声明和政策的解读。
2023版权所有©中证鹏元国际评级有限公司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