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1日,中国香港。中证鹏元国际已确认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建设银行)'AA-'的国际刻度长期主体评级和'A-1+'的国际刻度短期主体评级,评级展望为稳定。
建设银行的长期主体评级反映了其‘a-’的独立个体信用评分以及极强的政府支持。其中,独立个体信用评分主要是基于其领先的市场地位,较强的资本实力,逐步改善的资产质量,优于同业的盈利表现以及稳健的融资与流动性,同时也考虑了建设银行易受经济波动影响,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预计将继续承压。政府支持方面,由于建设银行由政府控股,在金融体系中具有很强的系统重要性,有一定的类政策性职能,我们相信中国政府("AA"/稳定)有极强的意愿在必要时为建行提供支持。
稳定的展望反映了我们认为建设银行仍是中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认为,中国政府在该行有需要时,将继续保持极强的意愿提供支持。
如果由于中国的财政实力弱化导致主权评级被下调,和/或中国政府支持建设银行的意愿减弱,我们将考虑下调该行的评级。支持意愿减弱可能表现在建设银行的所有权出现重大变化或者其公共政策重要性发生转变。
如果中国的主权评级被上调,和/或政府支持建设银行的意愿提高,我们将考虑上调该行的评级。
关键评级观点
正面因素
极强的政府支持:考虑到中央政府通过汇金公司持有建设银行57%的股权,且该行对中国银行业以及全球银行业的系统重要性高,我们认为中国政府有极为强烈的意愿在必要时为建设银行提供支持。作为中国六家大型国有银行之一,建设银行在国内金融市场,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住房按揭贷款领域,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建设银行的长期战略在很大程度上以中央政府的社会经济目标为出发点,有一定的类政策性职能,这也反映在管理层公开发表的战略声明中,即支持国家扶持的战略性产业,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
领先的市场地位:根据资产规模以及存款总量,建设银行是全国和全球第二大商业银行,被纳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和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D-SIB)。截至2022年末,建设银行拥有14,356个网点和分支机构,为客户提供全面综合的金融服务,其贷款和存款市场份额稳定在10%左右。建设银行在基础设施和个人住房领域优势明显,截至2022年底,该行的基础设施领域贷款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分别为人民币5.71万亿元和6.48万亿元,均为国有大型银行同业中最高。
很强的资本实力: 我们认为建设银行保持充足的资本水平。截至2023年3月31日,该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3.19%,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3.86%,资本充足率为17.88%。在过去三年中,建设银行通过保持稳定的盈利水平以及发行资本工具,不断提升其资本水平。2022年,该行成功发行了20亿美元和1,000亿元人民币的二级资本债,以及400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2023年3月,该行发行了200亿元人民币的二级资本债。我们注意到,建设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指标一直优于国有大型银行同业和全行业平均水平,这有助于支持该行的业务发展。
资产质量持续改善:由于经济复苏下可控的不良贷款生成以及不良贷款的处置措施,我们预期该行将维持稳定的资产质量指标。尽管建设银行的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从1.9%上升到4.4%,该行整体的不良贷款率从2021年底的1.42%下降至2022年底的1.38%,优于行业平均水平1.63%,但稍弱于国有银行同业的均值1.27%。建设银行的房地产行业贷款规模保持可控,占贷款总额的4%。"保交楼"风险楼盘相关按揭占住房抵押贷款的比例极低。关注类贷款占比从2021年底的2.69%下降到2022年底的2.52%。2022年末,建设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为241.53%,对比行业平均205.85%以及国有大型银行平均251.42%。
建设银行逾期3个月以上的贷款比例从2021年底的0.68%下降到2022年底的0.62%。该行的不良贷款与逾期90天以上贷款的比值从2013年底的138%逐步增加到2022年底的224%,这反映了近年来建设银行对不良贷款的认定持续加快。金融投资方面,截至2022年底,建设银行的金融投资合计8.54万亿元人民币,其中87%是利率债。仅有199.4亿元人民币的金融工具已经发生信用减值,被银行划分为 "高风险",并相应地计提了172.7亿元人民币的减值准备。
优于同业的盈利能力:我们预计建设银行的盈利能力将持续优于行业平均和其他国有大型银行,这主要是基于该行在领先的市场地位支撑下可获取较高的净息差以及银行严格的成本管控及较好的资产质量。2022年,受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加大向实体经济让利等因素影响,建设银行的贷款收益率从2021年的4.25%下降到4.17%。同时,由于存款市场竞争激烈及定期存款比例提升,该行的存款成本率从2021年的1.59%上升至1.67%。净息差从2.13%下滑至2.02%,仍高于行业平均11bp,并在六家国有大型银行中排名前二。
尽管净息差收窄,但由于生息资产的扩张和信用减值损失的下降,建设银行2022年的净利润为3231.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33%,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AE)和平均资产收益率(ROAA)分别从2021年的12.55%和1.04%微降至12.27%和1.00%,继续大幅优于行业平均,并在六家国有大型银行中排名前一。
稳健的融资与流动性:建设银行凭借其稳定的融资结构和庞大的零售存款基础,融资与流动性水平将保持稳定。截至2022年12月31日,建设银行的客户存款为25.02万亿元人民币,占总负债的78.87%。其中,零售存款增长了15.89%,占总存款的52.24%。截至2022年12月31日,建设银行存贷比为83.62%,2021年底和2020年底分别为82.28%和78.49%。我们预计,尽管建设银行需保持贷款增速以支持中国的经济复苏,其存贷比进一步上升的幅度将保持温和。建设银行的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分别为148.96%和127.88%。我们认为,建设银行作为国有大行之一,当市场出现流动性冲击时,将受益于市场资金的避险情绪,其整体融资和流动性会比其他中小银行更为稳定。
负面因素
易受经济波动影响:建设银行作为国内第二大银行,需要持续地为实体经济提供支持并维护金融系统稳定,不可避免地将会继续受到经济环境波动的影响。截至2022年末,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制造业占建行总贷款的比重分别是9.77%、9.71%和8.43%,其资产质量变化与宏观经济密切相关。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建设银行未来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可能会继续承压。频发的国际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发酵的乌克兰危机,发达经济体加息的溢出效应,以及美国硅谷银行和瑞士信贷银行相继发生的风险事件,都可能对世界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增加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性。从国内看,经济复苏基础相对较弱,房地产和城投等领域风险防控压力增大,监管要求趋严,市场竞争加剧,这些都提升了建设银行管控资产质量风险和保持稳定盈利水平的难度。
注:
1、 本新闻稿中提到的评级均为主动评级。
2、 本文译自英文版新闻稿。若有分歧,以英文版为准。
联系我们
主分析师
陈科,PhD
+852 3615 8316
分析师
龙箐,CFA
+86 755 2348 3690
评审委员会主任
郭莹
+852 3615 8344
媒体联络
评级服务联系
魏伦
+852 3615 8324
allen.wei@cspi-ratings.com
相关评审委员会召开日期:2023年6月30日
若欲获取进一步的信息,敬请访问www.cspi-ratings.com
相关的评级方法论
《全球银行评级方法论》(2019年8月16日)
《政府相关实体评级方法论》(2018年8月31日)
《评级符号及定义》(2018年5月7日)
免责声明
主动评级——不涉及发行人参与的评级——已披露的评级——未曾作修订
中证鹏元国际评级有限公司(“中证鹏元国际”、“鹏元”、“本公司”、“我们”、“我们的”)以既定的方法和符合评级过程的方式发布信用评级和报告。有关政策、程序和方法的更多资料,请参阅本公司网站www.cspi-ratings.com.本公司保留在不事先通知的情况下,自行决定修改、更改、删除以及在其网站上发布任何资料的权利。
所有信用评级和报告都适用于免责声明和限制。信用评级不是财务或投资建议,也不能被认为是购买、出售或持有任何证券的建议,并且不能针对/反映任何证券的市场价值。我们认为信用评级的使用方应受过专业培训,有能力独立评估投资和商业决策。
信用评级只针对信用风险。本公司将信用风险定义为被评级对象可能无法履行其到期的合同和/或财务义务的风险。信用评级不能被认为是特定违约概率的事实,也不能作为违约概率的预测指标。信用评级构成了本公司信用评审委员会的前瞻性意见,包括对未来事件的预测,而这些预测在定义上不能作为事实来验证。
为了评级过程的目的,公司会从我们认为可靠且准确的来源获得足够有质量的事实性资料。我们不会进行审计,也不会对评级过程中使用的任何资料进行尽职调查或第三方校验。公司查阅了被评级对象或其有联系人士的账目及其他相关公开文件。公司已经根据既定的过程对评级过程中所采用资料的质量进行审查,并且信纳所采用资料的质量。
本公司信用评级的使用方应参考本公司网站上公布的评级符号和定义。等级相同的信用评级可能不能完全反映风险程度上的所有细微差别,因为信用评级是信用风险的相对度量。
本公司不对以任何形式对其提供的任何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公司董事、股东、雇员、代表,均不对任何使用本公司发布的资料所造成的的损害、开支、费用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公司有权依据任何被本公司视为充分的理由,随时采取任何评级行动,并有权自行决定。信用评级的发布和跟踪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资料。
公司不会因其主动评级而获得酬金。被评级对象并未参与信用评级过程。已向被评级对象或其有联系人士披露主动评级,以及在作出上述披露后,信用评级结果在发布前并未曾作修订。
本公司保留其在公司网站、公司的社交媒体页面和授权第三方发布信用评级和报告的权利。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复制、转载、传播或篡改本公司发布的任何内容。
本公司的信用评级和报告并非给处在使用此信用评级和报告可能构成违法的管辖区内的任何人传播或使用。如有疑问,请咨询相关的监管机构或专业顾问,以确保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
由于本公司信用评级和报告产生或与其相关的任何争议,本公司有权自行决定与争议解决相关的所有事宜,包括但不限于免责声明和政策的解读。
2023版权所有©中证鹏元国际评级有限公司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