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 月9日,中国香港。中证鹏元国际已确认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或该行)国际刻度外币长期主体评级(LTICR)为‘AA-’和短期主体评级(STICR)为‘A-1+’,评级展望为稳定。
中国银行的长期主体评级反映了其‘bbb+’的独立个体信用评分,基于其国际业务优势,多元化经营支撑下坚韧的盈利弹性及稳定的资本充足水平,同时也考虑了中国银行的风险敞口和易受市场波动方面的影响。此外,中国银行由中国政府控股,在维护金融稳定和支持政府计划方面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我们相信中国政府("AA"/稳定)有极强的意愿在其需要时提供支持。
稳定的展望反映了我们认为中国银行仍将是中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预计中国政府在该行需要时将继续保持极强的支持意愿。
如果中国的主权评级被下调和/或政府支持中国银行的意愿减弱,我们将考虑下调该行的长期主体评级。
如果中国的主权评级被上调和/或政府支持中国银行的意愿提高,我们将考虑上调该行的长期主体评级。
关键评级观点
正面因素
极强的政府支持:我们预计中国政府对中国银行将保持极强的支持意愿。作为中国六家大型国有银行之一,中国银行的长期战略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央政府的公共政策目标一致,管理层已在公开发表的战略声明中明确这一战略,重点支持中国政府的目标,即支持具有战略意义的行业,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推进经济复苏。鉴于中国政府长期以来的支持及其准政策职能,我们认为中国银行将在中长期内持续保持其重要地位。
较强的国际业务:中国银行的全球布局为其市场地位提供支撑,与国有银行同业相比,拥有更广泛的海外分支机构,并有能力获取更多跨境业务。截至2022年末,中国银行拥有531家境外分支机构,覆盖全球62个国家和地区,境外机构数量、人员占比和地区覆盖范围在国有银行同业中稳居首位。考虑到中国银行总资产在全球和中国均排名第四,我们认为中国银行将保持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和中国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D-SIB)的地位。
盈利来源多元化:我们预计中国银行盈利能力将继续保持弹性,其多元化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国内市场息差下行的压力。受益于海外加息,2022年中国银行的生息资产收益率上升11个基点至3.36%,净息差(NIM)从1.75%上升至1.76%,而同期国有同业的净息差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在管理层严格成本控制和优化费用结构的推动下,中国银行的成本收入比在2022年下降至27.88%。从地域分布来看,中国银行海外业务贡献了约20%的集团税前利润,为其盈利能力提供良好的支撑。
稳定的资本充足水平:鉴于中国银行长期保持较高的损失吸收水平,我们预计其在未来12-18个月内将保持稳定的资本状况。截至2023年6月30日,中国银行资本水平充足,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29%,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3.56%,总资本充足率为17.13%。中国监管机构要求中国银行等系统性银行需满足额外附加资本和杠杆比率的要求,以维护金融系统稳定和控制系统性风险。中国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与国际标准保持一致,对入选的D-SIBs设置附加资本要求以及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风险加权资产比率和杠杆比率的最低要求,进一步增强其应对意外危机的资本实力。2024年1月,中国银行宣布决定在未来两年内发行不超过1,500亿元人民币的TLAC非资本债券,以进一步补充其总损失吸收能力。
负面因素
易受经济波动影响:作为一家国有大型银行,中国银行继续贯彻支持经济增长和行业发展的战略,其资产质量变化与宏观经济密切相关,在商业及服务业、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等领域风险敞口较大,截至2022年末,上述行业贷款规模分别占该行总贷款的14.15%,12.44%和10.84%。
复杂而具挑战性的国际和国内形势可能给中国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带来压力。国际地缘政治冲突的加剧,硅谷银行和瑞士信贷等风险事件可能增加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性。主要发达经济体加息节奏放缓,但货币政策仍延续收紧态势。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压力增大,金融监管趋严,或将导致部分地区及行业的信用风险暴露。
注:
1、 上述评级均为主动评级。
2、 本文译自英文版新闻稿。若有分歧,以英文版为准。
联系我们
主分析师
乔婷婷
+852 59508746
tingting.qiao@cspi-ratings.com
分析师
施莹
+86 755 8287 2106
评审会主任
陈科,PhD
+852 3615 8316
媒体联系
相关评审委员会召开日期:2024年3月27日
若欲获取进一步的信息,敬请访问www.cspi-ratings.com
相关的评级方法论
《全球银行评级方法论》(2019年8月16日)
《政府相关实体评级方法论》(2018年8月31日)
《评级符号和定义》(2018年5月7日)
免责声明
主动评级——不涉及发行人参与的评级——已披露的评级——未曾作修订
中证鹏元国际评级有限公司(“中证鹏元国际”、“本公司”、“我们”、“我们的”)以既定的方法和符合评级过程的方式发布信用评级和报告。有关政策、程序和方法的更多资料,请参阅本公司网站www.cspi-ratings.com。本公司保留在不事先通知的情况下,自行决定修改、更改、删除以及在其网站上发布任何资料的权利。
所有信用评级和报告都适用于免责声明和限制。信用评级不是财务或投资建议,也不能被认为是购买、出售或持有任何证券的建议,并且不能针对/反映任何证券的市场价值。我们认为信用评级的使用方应受过专业培训的,有能力独立评估投资和商业决策。
信用评级只针对信用风险。本公司将信用风险定义为被评级对象可能无法履行其到期的合同和/或财务义务的风险。信用评级不能被认为是特定违约概率的事实,也不能作为违约概率的预测指标。信用评级构成了本公司信用评审委员会的前瞻性意见,包括对未来事件的预测,而这些预测在定义上不能作为事实来验证。
为了评级过程的目的,公司会从我们认为可靠且准确的来源获得足够有质量的事实性资料。我们不会进行审计,也不会对评级过程中使用的任何资料进行尽职调查或第三方校验。公司查阅了被评级对象或其有联系人士的账目及其他相关公开文件。公司已经根据既定的过程对评级过程中所采用资料的质量进行审查,并且信纳所采用资料的质素。
本公司信用评级的使用方应参考本公司网站上公布的评级符号和定义。等级相同的信用评级可能不能完全反映风险程度上的所有细微差别,因为信用评级是信用风险的相对度量。
本公司不对以任何形式对其提供的任何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公司董事、股东、雇员、代表,均不对任何使用本公司发布的资料所造成的的损害、开支、费用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公司有权依据任何被本公司视为充分的理由,随时采取任何评级行动,并有权自行决定。信用评级的发布和跟踪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资料。
公司不会因其主动评级而获得酬金。被评级对象并未参与信用评级过程。已向被评级对象或其有联系人士披露主动评级,以及在作出上述披露后,信用评级结果在发布前并未曾作修订。
本公司保留其在公司网站、公司的社交媒体页面和授权第三方发布信用评级和报告的权利。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复制、转载、传播或篡改本公司发布的任何内容。
本公司的信用评级和报告并非给处在使用此信用评级和报告可能构成违法的管辖区内的任何人传播或使用。如有疑问,请咨询相关的监管机构或专业顾问,以确保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
由于本公司信用评级和报告产生或与其相关的任何争议,本公司有权自行决定与争议解决相关的所有事宜,包括但不限于免责声明和政策的解读。
2024版权所有©中证鹏元国际评级有限公司保留所有权利。